第313章 机器人的“涌现”效应
推荐阅读:星际第一动物园 苟在深宫得长生 李庄生同学不想重生 [综英美]氪金玩家创人实录 满级厨神的魔法小镇游戏 鹅的三国 从婴儿开始入道 他演反派太吓人,网友联名求封杀 百家逐道:我的玩家偏爱抡语 人类之光不亮了
从网友到专业人士们都惊呆了。
像百度、阿里、华为这些科技大厂投入的都是千亿规模的资金去搞无人驾驶,像蔚小理这些新能源车企同样氪重金投入到无人驾驶赛道中去。
前者寄希望于做服务商,后者寄希望于给自己的新能源车赋能。
现在突然从天而降一套掌法,告诉你们这帮人搞的技术路线,无论是激光雷达也好,还是摄像头也好,都是错的,机器人才是王道。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练武术,我练九阳真经,你练辟邪剑法,突然冒出个人,他练的是仙术,一招就把所有人给打趴下了一样。
这是大家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从申海到燕京,从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但凡和无人驾驶沾点边的公司都在开会。
我们要怎么办,之前的计划是否还应该继续,之前的投入是否还该继续投入。
投入吧,L4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搞定,别人的L4已经在城市里跑了,还是申海如此复杂的路段。
不投入也跟在陈元光背后搞机器人的技术路线,问题是大家现在都不清楚对方是怎么做到的。
说白了,机器人无非就是眼睛处有两个摄像头,本质上还不是机器视觉方案吗?
可都是机器视觉,陈元光主导的无人驾驶为什么要平白无故加机器人这一环?
无数研发人员把陈元光最近一次接受央妈的采访翻来覆去地看,从陈元光所说这是颠覆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他们绝不信仅仅只是为了装逼而增加的机器人。
在上午这辆捷达刚开始跑的时候,从业人员们实在不相信,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个愚人节玩笑,也就是说看上去是机器人在开,实际上跟萝卜快跑的一些无人驾驶一样,背后有人在操作。
后来随着观察视频越来越多,这个可能性被排除了,因为捷达没有经过改造。
又有人提出,光神去瑞典不是要机器人替身么?这会不会是机器人替身,背后实际上还是人在开。
这个传闻没多久就被滴滴给否了。
“我们确定现在正在申海市内运行的车牌号为沪A****的白色捷达,是机器人在进行无人驾驶,后台没有任何真人干预。
该白色捷达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过超过5万公里的实路测试,期间从未出现过交通事故,该机器人经过滴滴内部技术团队观测,除了常见接送客人外,还能完成加油等常规操作。”
滴滴官方都出来说了,大家逐渐认识到,真是机器人在开车。
“我在某大厂搞无人驾驶,我们整个团队都懵逼了,昨天看到新闻的时候,我们以为马斯克是在开玩笑。
今天早上看到抖音的时候还抱有幻想,认为是特效。
等到那辆白色捷达满大街跑的时候,我问了下所有搞无人驾驶的组心态都崩了,你们能想象吗?现在连普通人驾驶汽车都越来越依赖辅助驾驶功能,一个机器人开着辆破捷达就在申海到处乱跑。
没有辅助驾驶,没有激光雷达,有没有卫星我不知道,但它已经颠覆了我们所有从业人员的认知、马斯克提到的东大的那个组我们也知道,那教授叫河原塚健人对吧。
大家可能会觉得东大在搞这个技术路线,所以这是有可能的,光神不过是在东大这个团队现有技术路线上发扬光大罢了。
我想告诉你们,东大这个团队主业压根就不是无人驾驶,他们的机器人更像是玩具,在我们业内看来就离实用用十万八千里来形容都少了。
简单介绍一下河原塚健人的项目,他们除了开车机器人还做烹饪机器人。他的目标是做一个通用型机器人,能够像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保姆一样,帮你做很多事情。因此开车只是这些众多技能中的一项。
而且他只是一个助理教授,现在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去了。
他搞的这个机器人只能在特定环境里,速度只能开到5km/h,而光神搞出来的这个机器人,他几乎是按照时速的上限在申海市内狂飙。
之前他的这个机器人,说当成笑话看有点过了,但绝对没有谁真正意义上重视过这条技术路线,而且我也绝对不信光神是因为受到他的启发才做的这个项目。
最后现在所有人都在等消息,到底是什么技术路线,我们后续要怎么做,根据我最新的消息,雷总应该去打探去了,大家等着吧。
我们内部交流群都说,这辆白色捷达在申海市内开得越久,大家的心态就越爆炸。”
还没等到中午,大把的人想要体验这辆号称是第一台机器人开着上路的捷达。
有蹭热度的网红,也有从业人员。
才短短半天时间,咸鱼上就已经有黄牛开始卖白色捷达门票了。
“老板,咸鱼上有黄牛在卖白色捷达的门票。”
“什么?白色捷达?光神搞出来的那辆机器人驾驶的白色捷达么?”这也能卖?蔚来自动驾驶团队的负责人在听到之后第一反应就是什么神通广大的黄牛。
“没错,就是那辆。”
“怎么卖?”他无比好奇,他们怎么能卖。
“我们先预定,预定好希望上车的地方,然后他们在打车过程中会选择我们希望上车的地方作为途经点,然后当捷达到了途经点之后,我们上车就好了。”
“可他们怎么保证一定能打到呢?”
“所以是先预约,他们内部肯定有很多台手机,然后好像在交通管理部门有内部信息,能够获得该捷达最近所在位置,他们就会同时在白色捷达所在位置周边饱和式下单。
最后总有下单成功的。
至于下单成功,但是人还没到怎么办,只要你愿意给钱,滴滴是有超时等待费的,最多能等你三个小时。
这么长的时间绰绰有余。
那个黄牛给我看了他们的成功订单,他们已经成功了一单。”
黄牛的操作不得不让他感慨,蛇有蛇路鼠有鼠路,黄牛的嗅觉就是灵敏。
“多少钱?”
“5万rmb,他的说法是需要多台手机饱和时下单,还不一定能保证成功率,所以收费会很高。”
“给吧,这点钱公司报销。”
对个人来说,这个钱很贵,对公司或者网红来说,这个钱并不是不能承受的。
滴滴车司机则很绝望,萝卜快跑来抢生意,机器人也来抢生意,一时间觉得自己简直就是食物链的最底层。
像雷君是去找陈元光打听消息,一些企业的高管是直接找到林甲。
从早上捷达事件开始发酵,林甲的电话就没有中断过。
“Robin,这你放心,光甲航天不会做无人驾驶生意,机器人它只是技术层面进行验证。”
第一个打电话过来的就是百度的Robin,他没办法不急,百度的基本盘都快要被腾讯给挖空了。
百度无奈之下才allin的无人驾驶,前脚才和你光甲航天签完战略合作协议,整个框架性合作协议如果完整执行下来的话,总金额超过了两百亿rmb。
这合同签了连一年时间都没有,你现在告诉我机器人无人驾驶才是未来?
Robin坐不住了,真金白银的砸下去,我们不是战略合作伙伴吗?我这个战略合作伙伴怎么不知道你们技术都已经到了L4了。
无论是Robin还是百度都无法接受,百度账面上还躺着一千多亿的现金,可港股百度的市值都快要跌破八百亿rmb了。
“Robin,因为保密协议的缘故,我都不太清楚这背后具体的技术细节。
我更没有办法给你一个结论,相关技术是否会开源,以及技术路线到底是什么。
这个项目不属于光甲航天,这是元光主导下,由自然基金委员会的一些青年学者参与的项目,和光甲航天没有关系,我知道的时间不会比你们早到哪里去。
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我一定会在知道的第一时间和你信息共享。”
电话那头的Robin都要骂娘了,不急才怪呢。
但他又不可能冲着林甲发火,在电话里语气要多温柔有多温柔,他在想,自己要是在林甲面前估计都得泪洒现场,上演一出哭死董卓。
“林总,我没有任何责怪你的意思,只是这关系到整个百度以及百度数千名员工的生计,原谅我实在有些着急。”Robin说。
实在是心急如焚,光是看一眼港股百度的跳水惨状,Robin就坐不住了。
更别谈后续开董事会被股东代表们诘难,被网友们嘲讽这些,这些和跳水的股价比起来都是小事。
“Robin,你放心,我虽然没有办法给你什么结果,也没有办法做出什么承诺,但是以我对元光的了解,最后应该不会是吃独食。
而是会和大家进行一个利益共享的。
过去无论是拓扑半金属还是钙钛矿电池,我们都是进行了技术授权,和上下游企业进行了利益的共享。
更别谈无人驾驶不仅关系到百度、华为、阿狸这样的科技巨头,同时还关系到比亚迪、蔚来、小米这些造车厂,从国家层面肯定也不会允许我们一家独大的。”
“那就好,林总,有消息之后恳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一声。”Robin非常卑微,内心感到无比绝望。
老实说,技术共享对百度来说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噩耗,不如他们一家独大呢。
百度自诩优势就在于无人驾驶的相关技术领先,你把技术共享了,百度领先优势荡然无存。
萝卜快跑和华为、五菱宏光联手搞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拼成本?拼供应链管理?这不是拿自寻死路吗?
如果技术垄断,那百度还有存在的价值。一旦技术共享,百度那才是真正完蛋了。
他现在内心非常绝望,就像是确诊癌症的患者在等待第二次复诊结果一样。
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林甲的说辞也大差不差,她整个上午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接电话。
“元光,大致情况就是这样。”林甲说。
陈元光说:“你可以和他们说,让他们不用担心,因为这技术压根就不是用来做无人驾驶的。
这么高的成本去搞无人驾驶压根就不划算。
我们之所以展示无人驾驶技术,单纯只是为了去验证技术的合理性。
整个机器人的成本接近五千万rmb,单说制造成本,不包括技术研发投入,专利费用。
因此它在无人驾驶领域压根就不具备性价比。
它的真正用途,以及实际技术细节也和无人驾驶没有太大关系。
包括它迭代出来的无人驾驶算法,后续我们也会开源,但即便开源了,估计也没有太大帮助。
所以大可不必这么紧张,你就只需要把成本告诉他们就行,说即便后续工艺流程优化,大规模生产压缩成本,也不可能把成本降到百万以内。
至于无人驾驶算法其实意义也不大,它训练出来的无人驾驶算法,就只是针对这辆车,这个机器人,变了一点,它也称不上L4.”陈元光说。
这搞得林甲非常好奇,“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陈元光说:“你可以理解成,我们培养出了一个专门的机器人司机,它就只干这一件事,它的经验是从人类大脑里提取出来的。
怎么说呢,你可以理解成我们用一种脑机装置提取了网约车司机的脑电波,然后把这些脑电波作为原始数据喂给了机器人。
然后机器人基于这些数据开始试着开车,先在实验路面开,然后去园区开,再到一些城市的新区开,最后才是普遍上路。
中间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初始的模型它就会开车,但也仅限于最基本的行驶规则。
在大规模投喂网约车司机开车过程中的脑电波数据之后,它开始学会了这项技能,你可以理解成它把技能进行了复制。
但背后的原理、到底是怎么实现的,我们一概不知。它有点类似人工智能领域的涌现。”
涌现效应在人工智能领域是指,原本的模型性能实现了陡增,数据上升曲线中的一个陡峭的跃迁。
像深度学习的“涌现”,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随着神经网络规模、训练机器速度、样本数量不断增加,到了一定规模以后,忽然一下就“量变到质变”,神经网络能力跃升“涌现”,把图像识别效果大幅提升。第二层是说,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表现极好,这个能力还迅速推广到了其它计算机领域,甚至改变了其它学科,能力的应用范围也实现了涌现。
很明显,陈元光所指的是,当我们用人类大脑数据来培养机器人的人工智能之后,它的技能水平出现了“涌现”。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28550/76898.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